周凌安[1](2020)在《多电网负荷响应下西南水电站群多目标短期调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已建成了多个超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形成了跨流域、跨电网互联的超大规模水电系统,呈现出梯级规模大、巨型电站多、集中程度高、送电范围广、水力电力耦合紧密等不同于常规水电系统的独特特征,给其调度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1.西南水电站群的发电能力远超当地电网的负荷水平,需要远距离跨省区输送至多个电网进行消纳、响应多个电网的负荷需求,面临电网负荷水平差异下的多电网调峰问题;2.西南水电站群在调度过程中需要考虑发电、蓄能、调峰等综合利用要求,面临多目标协调优化难题;3.西南水电群的消纳方式和机组并网情况复杂、梯级上下游之间的水力电力耦合关系紧密,面临着多电网送电约束、回水顶托影响等特殊复杂的调度运行条件,无法使用常规模型对其优化调度问题进行精确描述,亟需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模型来满足水电精细化调度需要。针对此,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红水河、金沙江两大水电基地为研究背景,围绕多电网负荷响应下的西南水电站群多目标短期优化调度这一主题,分别聚焦电网负荷水平差异下的梯级水电站群多电网调峰问题,水力电力紧密耦合下的水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以及大电网平台下跨流域水电站群协调优化调度问题等三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取得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过程中面临的高维非线性约束以及多利益主体复杂调度目标响应问题,本文使用非线性规划(NLP)建立了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短期调度模型,并提出分区搜索求解方法进行求解。所提模型以电网余留负荷过程方差最小、水电调度期末蓄能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非线性函数的多项式表征方法,对梯级水电站的非线性发电运行约束进行描述;提出的分区搜索求解方法通过将整个解空间前沿分为数个子区域分别进行搜索的策略,有效提高了所得Pareto解集的分布均匀性。红水河流域北盘江支流的梯级水电站群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求得在Pareto前沿均匀分布的解集、获得多个实用化调度方案,满足水电调度的多目标响应需求。(2)跨省消纳梯级水电站群需要在保证水电消纳电量的同时响应多电网负荷需求,面临多层级优化调度目标,同时梯级上下游之间的回水顶托影响更使得下游电站水位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上游电站的发电效率,极大挑战了已有的调度模型并增加了问题复杂度。为此,本文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建立了紧水力耦合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短期优化调度模型。首先,针对多电网负荷响应需求,提出基于曼哈顿距离的逼近理想点法构建线性化多电网调峰目标函数,同时考虑上下游之间的回水顶托影响,使用变量离散和分段线性化策略建立了紧水力耦合梯级水电站群短期调度的多目标MILP模型,并使用耦合分区搜索策略的改进约束法进行优化求解。红水河流域南盘江支流的天生桥梯级水电站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保证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且能够均衡响应多个电网的调峰需求。(3)对于机组分别并网向不同电网送电的跨省消纳水电站群而言,以电站为基本单元进行调度很可能得到违反机组发电能力或振动区约束的电站出力计划和电网受电过程,面临计算结果无法成功实施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梯级水电站群多电网调峰与厂内经济运行的一体化调度方法。首先针对机组分别并网送电的水电站,提出了电站重构策略以及协调优化求解策略,对重构模式下的各电站最优出力过程进行计算;其次,提出了基于目标规划的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方法,旨在尽量实现最优出力过程的前提下最小化厂内经济运行指标,最后构建了二次规划模型协调计算各个电网的受电过程。金沙江流域的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电站的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满足机组复杂并网条件下跨省消纳水电站群的发电运行约束和跨省区输电限制,有效响应各电网的高峰负荷需求,具有显着的调峰效果。(4)西南大规模水电系统需要考虑多电网电力需求、电网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电站之间的水力电力复杂互联关系、以及梯级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其优化调度涉及多个电网和梯级水电站群,面临极大的求解困难。为此,本文针对中、短期时间尺度嵌套下跨省互联的跨流域水电站群协调优化调度问题进行研究,考虑电网多种负荷预测过程,耦合多电网调峰及水电消纳最大需求建立了梯级水电站群中短期多目标跨省消纳模型。之后,提出变尺度求解方法,首先使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对大时段步长下跨流域水电站群的初步调度计划及网间电力分配结果进行快速求解,之后则以电站面临负荷过程为关联因子,构建了跨流域水电站协调求解框架,协调优化各电站的中短期发电运行过程。南方电网红水河和金沙江流域的梯级水电站群协调优化调度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求得切实可行的水电调度结果与电网受电计划,满足跨流域水电站群调度约束,降低了大电网平台下各个省级电网的调峰压力。
陈琦[2](2020)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选取和服务网络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物流运输需求的增长,中欧班列也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其在组织运营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以中欧班列运输组织优化为背景,对国内段去程班列的运输组织优化问题展开分析,从目前制约中欧班列去程班列运输组织效率的货物集结中心选取和服务网络设计优化这两大主要因素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国内段货物集结中心选取。首先,参考政府对物流节点的划分和中欧班列运营经验选取了国内27个城市作为候选货物集结中心。然后,采用复杂网络理论从网络局部特性、全局特性和网络节点潜在属性三个方面设计了五大评估指标,在中国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三个运输网络利用五大指标对27个候选城市进行评估,最后,利用TOPSIS模型对三个网络节点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铁路和公路运价、运速的不同对网络节点进行节点运力综合评价。2.国内段中欧班列去程班列服务网络设计优化。在货物集结中心选取的网络基础上,采用轴辐式运输模式构建频度服务网络模型。模型以运输成本和集结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主要约束有流平衡约束、容量约束、集结方式约束以及决策变量取整约束。最后,设计算例并利用Lingo求解得到优化方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设计案例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集结中心选取的方法确定了8个城市节点作为货物集结中心,分别为成都、西安、太原、郑州、苏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哈尔滨。然后,进一步通过调研获取节点间OD数据,基于Lingo求解得到优化方案。最后,从时效性维度分析优化方案相较于现有方案平均每个集装箱运营成本增加1078.243元,从经济性维度分析优化方案相较于实际开行方案平均每集装箱全程运输时间缩短了0.36d,并且运输时间的缩短所带来的时间价值成本大于模型增加的经济成本,同时时效性的增强在多方面都能给中欧班列带来持续的利益,因此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本文方法与结论能够有效地解决国内段货源无序竞争的问题,并且对中欧班列持续发展与运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服务网络设计模型从集结中心选取的结果出发,且覆盖了大部分国内班列线路,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提升了国内段班列的服务水平。
王玮婕[3](2020)在《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的潜力评估和优化配置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水作为目前世界上相对可靠的替代水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然而在我国西北内陆区,再生水的推广利用还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规划建设滞后等障碍。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构建了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再生水输送分配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对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进行了系统化的潜力评估和利用模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内陆区的再生水利用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未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并维持城市生态稳定。本文的研究为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西北内陆区自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构建再生水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以及江苏省和北京市的再生水利用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再生水利用水平显着高于西北地区;在地理条件和区位经济制约下,同处西北内陆区的甘肃片区、新疆片区和青海片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片区表现最差。(2)构建基于西北内陆区城市再生水供需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以再生水供需平衡指数(RWB)和利用效率指数(RWUE)作为潜力评估指标。选取新疆乌鲁木齐、甘肃武威和青海西宁作为研究区典型城市进行再生水供需模拟预测,然后在10%-20%的范围内改变系统参数,观察预测结果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三个典型城市在参数调整后的RWB和RWUE都更加接近理想值,说明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加快开发西北内陆区各类城市的再生水利用潜力。(3)结合西北内陆区再生水水质和再生水用户需求,构建了以再生水的生态回用为核心的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以输水成本最小和水费收益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城市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然后将新疆乌鲁木齐作为优化案例进行计算,得到全局最优解。结果表明,再生水在保证城市河湖景观维持自身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可替代城市37%的自来水供给。
王成[4](2019)在《离散制造企业多目标主生产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散制造企业具有产品结构复杂、工艺路线灵活、生产能力有限、产品需求数量不均衡、绩效管理目标冲突等特点,受此影响,其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往往较为困难。主生产计划是企业资源计划体系的核心,它将计划体系中的战略计划转换为战术执行操作,是下游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的主要输入来源,决定着企业所有产品零部件以及物料的生产与供应。在整个计划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企业计划管理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到微观、从粗到细的转变过程。由于主生产计划在生产计划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保证主生产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否则公司可能对客户的需求不能及时响应或浪费资源。本文以离散制造企业主生产计划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关于主生产计划理论体系、方法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研究了离散制造企业主生产计划管理的模型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介绍了离散制造企业及其主生产计划的内涵,分析了主生产计划创建过程中的输入参数、输出参数及目标参数的项目构成要点。以此为基础,在深入研究现有企业资源计划体系中存在的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相互割裂、缺少优化机制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目标集成生产计划模型,构建了集成生产计划的概念模型、过程模型和制造清单模型,阐述了集成生产计划的层次结构、运行逻辑、制造系统中的物流及工艺关系,说明了集成生产计划的优势。(2)针对主生产计划制定中生产能力均衡利用问题,建立了基于均衡生产的单产品、多阶段、多目标主生产计划模型,模型除考虑净需求和生产能力约束外,还考虑均衡生产、按时交货、库存占用以及加班生产四个绩效管理目标。基于模型多目标非线性整数规划的数学特征,设计了基于自动调节策略的遗传算法(AT-GA)进行计算求解。该算法设计了一种整数变量染色体的编码方法,以适应模型的约束条件;采用理想点法对模型四个非线性目标进行多目标处理,以获得适应值函数;使用模糊逻辑控制技术(FLC)来自动调节交叉、变异算子的参数变化,以平衡算法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从而增加遗传算法的计算能力。通过对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两个算法实验,分别验证AT-GA处理多目标的能力和算法搜索能力,最后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3)针对主生产计划制定受物料、生产能力限制缺少优化机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在资源与物料双重约束下的多产品、多阶段、多目标主生产计划模型,模型以按时交货、降低库存、减少加班生产、保持安全库存为目标。针对模型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对偶理论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DTA-PSO),采用分层整数编码定义粒子结构,使用对偶式更新机制来代替传统更新机制,即将归一化粒子速率定义粒子中元素的更新概率。引入正反元素的概念,将粒子中的各个元素划分为正反元素,基于更新概率成对更新正反元素,该机制有效保障更新后粒子的可行性,并且较大程度规避了无效搜索,从而提升算法的搜索能力。引入了自适应参数机制,该机制能根据迭代次数的变化,自动调节算法参数,从而有效的平衡算法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与Lingo对比实验发现,当问题复杂度过高时,Lingo已无法得到有效解,而DTA-PSO求解时间不会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而呈现不稳定的状态。与传统粒子群算法(PSO)的对比,在适应值指标和收敛代数指标上都要好于传统PSO,验证了该算法在求解非线性整数规划方面上的优势,最后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4)针对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多目标主生产计划优化问题,将企业各项产品在各个计划期的毛需求考虑为不确定变量,考虑其主观和客观不确定特征,使用三角模糊随机数对其进行度量,同时考虑库存水平、产品未满足需求、产品低于安全库存水平以及资源超负荷产能四个目标,建立了带有模糊随机变量的多目标主生产计划模型。针对模型带有模糊随机变量、多目标函数以及整数决策变量等特征,设计了一种集成模糊随机仿真的自适应多结构粒子群算法(FRS-AMPSO)进行计算,该算法采用0-1变量的二进制编码,以适应模型决策变量的离散特征;将模糊随机仿真技术集成于粒子性能评估的过程,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模型中带有不确定变量的问题;采用多结构的粒子更新机制,扩展了粒子间社会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算法后期局部搜索能力;引入自适应的变异算子和惯性权重的改进方案,以提高算法前期全局的探测能力。通过对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两个不同规模的主生产计划问题的情景模拟,分别验证了FRS-AMPSO处理实际需求不确定多目标主生产计划问题的性能,最后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马龙[5](2019)在《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模型与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露天矿山企业生产计划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采和企业良性生产发展的重要规划,它具有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将是实现整个矿山服役年限内矿岩块体分期、有序开采生产的基础,借以达到矿山企业资源高效开采,防止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多重作用。在4D生产计划相关基础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露天矿山企业地质数据、市场环境数据、开采过程数据和对象属性数据等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对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和生产计划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研究,提出适合不同类型生产计划模型求解的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形成露天矿山企业长期、短期、生产作业计划的层级递进优化模型,为露天矿山服役期内整体生产计划的协同优化与编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和时空数据库。在对露天矿山企业开采生产过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其抽象为3D地质空间信息模型与开采生产时间属性集成的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依据露天矿山开采生产过程的动态性和矿岩地质体的静态特征,建立了矿山开采对象位置变化的存储结构,并探讨了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与数学模型中的时间粒度关系;采用对象关系数据库理论,构建了矿山生产计划时空数据库系统,并对开采生产基础数据进行了查询索引和优化应用。(2)研究了露天矿山企业长期生产计划问题建模理论与优化方法。针对矿产品价格、地质品位和生产处理成本波动对长期生产计划编制与优化的影响问题,以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为基础,将矿产品价格、地质品位和生产处理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集成到长期生产计划模型,综合考虑块体空间开采顺序、开采深度、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开采处理能力等约束条件,构建了长期生产计划数学模型;并针对低品位矿石回收利用率问题,提出了低品位矿石回收处理策略,针对该模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鸽群搜索算子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线性变异和非线性变异策略分别对鸽群算法中的地图罗盘因子进行改进,然后采用过渡因子将鸽群中两个独立算子进行融合,从而采用一个融合的鸽群算子对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改进,并对算法的时空性能和复杂度进行了分析研究。(3)研究了露天矿山企业短期生产计划问题建模理论与优化方法。基于长期生产计划模型,将年计划期逐渐划分为以月为单位的短期生产计划,并以月为单位的矿石开采量和品位控制为目标,综合考虑了开采台阶、块体的时空顺序、开采数量和开采质量以及关键块体价值区域等约束条件,构建了短期生产计划数学模型;根据长期计划的年开采块体数量来计算短期生产计划中每个月的矿石开采量和品位波动的渐进研究思路,提出了元胞量子狼群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双策略量子位对狼群中个体狼的位置进行初始化,采用量子位滑模交叉方法选取头狼,并采用元胞自动机中的一个元胞作为狼群搜索的解空间,从而拓宽了算法的搜索区域,并对算法的编码策略和量子旋转角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4)研究了露天矿山企业生产作业计划问题建模理论与优化方法。基于短期生产计划模型,将月计划期逐渐划分为以日或周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以短期生产计划模型中矿石开采量的开采和运输的日常作业单位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综合考虑矿石品位波动、采掘作业量和矿产资源利用率等约束条件,构建了生产作业计划数学模型;根据月矿石采剥生产量来计算开采和运输单位成本经济指标逐步细化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改进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进化速度和聚集因子对惯性权重参数进行改进,并提出双可行域吸引子的粒子搜索策略,提高算法的收敛计算速度,增强算法逃逸局部最优问题。(5)实现了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的整体工程实例应用。以国内大型金属矿山—河南某露天矿作为实际案例,对该露天矿山企业生产计划基础数据进行组织,将本文模型与算法的求解结果与该大型露天矿山的原有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4D生产计划数学模型进行整体应用、优化和经济评价。论文基于企业管理、矿业系统工程、三维空间建模、时空数据库、数学建模及智能优化算法等理论,通盘考虑了露天矿山4D生产计划数据组织、层级递进模型构建和整体工程优化应用,基于开采生产基础数据组织和生产计划协同优化方法,数学模型涵盖了矿山企业从宏观设计到微观作业的全过程,从理论上为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编制提供了参考作用;从技术上为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算法基础,其本质是为矿山企业整体生产计划编制以及现有的矿业生产管控系统软件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马杰[6](2019)在《供水管网改造中新型给水管材的优选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给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中,设计往往不够优化,对供水管材的选用往往存在“能用就行、便宜就好”的问题,对管材的承载力、老化、施工环境影响和供水质量往往缺乏考虑,造成管材选用的错位。另一方面,市场上的给水管材种类繁多,新型给水管材层出不穷。工程方在面临选型时,缺乏有效的方法论。这就造成施工质量的缺乏控制,进一步危害改造工程以及人民的用水质量。本文针对目前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TRIZ理论和基于LINGO软件的数学寻优方法的管网优化设计和新型给水管材的优选方案,为工程方进行选材提供方法论指导。首先,为了解决在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中的方案设计阶段,管网功能需求与结构限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套基于TRIZ理论进行新型给水管材优选的方法,该方法将管网设计中需求与功能的矛盾转化成TRIZ语义下的标准技术矛盾,并使用范式化的方法解算,从而使工程人员可以快速针对具体管网的问题,选择最适宜的管材;其次,为了解决在具体工程问题中的管材布置和管网协调配置的最优规划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LINGO软件的数学寻优方法,将管网优化问题转化成数学的寻优问题,建立管网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使用LINGO软件求解,从而使工程人员可以快速进行管网最优协调规划。同时,为了缩短寻优时间和工程量,本文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上述寻优过程,从而实现快速解算。本文提出的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管材造价成本、施工成本、质量年限、供水能力、环境冲击等方面,根据本文方法选用管材,可以得到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最优解。最后,本文以天津市某供水管网改造项目为例,试用文中提出的选材方法论,通过将依照本文提出方法选型的成本、环境、可靠性结果数据和项目实际数据进行比较,测试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对比表明,应用本文方法进行选型,相比于实际项目的方案,综合成本节约了19.8%,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苗树敏[7](2018)在《高比例水电电力市场交易策略与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富集,以云南和四川两省为例,水电装机占全网总装机的比例均超70%,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典型的高比例水电电力市场。电力市场化为西南水电的消纳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于其它水电规模占比较小的电力市场,西南高比例水电电力市场呈现出独有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巨型电站梯级滚动开发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发电易受不确定径流影响、各市场主体竞争能力差异大、梯级水电站间关系耦合紧密、就地消纳能力有限需大规模外送等,这些特点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实情况和电力市场通性问题耦合,进一步增加了调度运行和交易难度,面临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多重不确定性影响下的水电资源市场化消纳、以及市场交易与集中调度的协调等难题。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针对高比例水电电力市场可参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难点,从市场、水电企业和电网三个不同角度出发,分别开展出清价格预测方法、水电策略性市场交易方法和过渡期电网调度方法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时间短、历史资料积累不足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基于短序列资料的市场出清价格灰色预测方法。以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试点省份云南省电力市场为背景,首先深入分析出清电价预测问题的本质,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探寻影响出清电价的主要因素并作为模型输入数据;然后,构造含预测点虚拟值的数据序列,通过两次灰色模型建模,获得预测值区间;最后,提出基于各影响因素与出清电价间相关关系的区间白化方法,获得预测值。采用后验差检验、平均绝对误差、均方差、平均绝对百分差等评价指标衡量模型精度,同时引入修正的Diebold-Mariano检验衡量不同模型间预测能力的差异。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传统灰色预测模型(TGM(0,N))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的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表现出更好的拟合精度和预测性能,可有效应对市场运营时间短、数据样本不足情况下的市场出清价格预测问题,为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发电、检修计划安排、风险控制和监管等提供依据。(2)针对大规模水电跨省跨区市场交易问题,提出了梯级水电面向省内和外送市场的组合交易优化方法。首先,引入Copula函数描述各市场间价格波动的相关性,获得市场间电价的联合分布函数,离散生成多个场景,并通过系统聚类和不一致系数实现电价场景的缩减;然后,基于筛选出的多个电价场景,考虑梯级各电站间水力、电力联系和市场交易等约束,构建了梯级水电站群多市场组合交易优化模型;最后,以LINGO 17.0软件为求解工具,采用以分支定界(Branch and Bound)为核心的非线性全局优化方法(Global Solver)实现模型求解。以乌江梯级为工程背景,验证了所提模型有效性,并与常规调度模式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更好地响应市场电价变化,充分利用梯级良好的调节性能,实现不同时段、不同市场间的交易策略优化,提高梯级交易计划的经济性和鲁棒性。(3)针对市场环境下不同利益水电主体间的交易竞争问题,提出了水电市场竞争的抽样随机动态规划(Sampling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SSDP)博弈分析方法,研究市场环境下水电运行方式、发电量、收益等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以单主体收益最大和多主体联盟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了非合作博弈SSDP模型及合作博弈SSDP模型,引入纳什-古诺模型(Nash-Cournot Model)和纳什-海萨尼议价模型(Nash-Harsanyi Bargaining Model)分别描述非合作模式及合作模式下的市场中各主体间均衡状态,并针对两模型特点分别提出基于最速上升搜索的一维和多维求解方法。以红水河流域的龙滩电站、澜沧江流域的小湾电站和乌江流域的构皮滩电站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环境下水电站的博弈结果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电站的调节性能影响了其平均成交电价;汛前电站水位消落深度影响了电站调度期内的可发电量;电站装机容量和入库径流稳定性影响了其市场成交电量比例。分析结果可为水电参与电力市场发电决策和水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4)针对电力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发电计划编制的特殊性,立足于电网调度机构,提出了考虑市场交易计划的过渡期电网多目标协调优化调度方法。以电网购电经济性、系统节能降耗和机组调度公平性为目标,协调优化市场中竞价、非竞价机组,水电、火电机组的出力计划。提出了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的二次规划方法,并将分解得到的日电量作为约束条件引入多目标调度模型,保证竞价机组调度公平性;利用模糊优选方法及多种约束处理策略对已建立的多目标模型进行转换,并提出带可行初始种群的自适应改进粒子群算法实现模型求解,改善了传统粒子群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采用IEEE(Institute of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测试系统,分别结合云南、贵州两省的水火电装机比例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方法在保证完成市场成交合同的基础上,能统筹考虑调度经济、环保和公平等因素,实现了日前发电计划与中长期市场交易结果的嵌套优化,在不同电源比例市场中均可获得合理的调度结果,可为改革过渡时期的电力系统发电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在本文最后,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目前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田聪[8](2018)在《城市给水泵站经济运行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用水量预测模型、优化调度模型和泵站经济评价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现有泵站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和建议。本文首先总结了影响城市用水量的相关因素,同时分析了节假日、气温、季节等因素影响下的用水规律。通过合理利用该用水规律,对于日后的生产计划、水量预测以及后续的水厂调度都具有很好地指导意义。用水量的预测方法一般分为时间序列和解释性预测方法。两者各有优势,而劣势在于前者忽略了影响用水量负荷的因素,后者则可能由于考虑影响用水量因素过多反而对预测效果造成干扰。因此,本文将这两种预测方法,即AR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的解释性预测模型,采用IOWGA算子进行组合,以解决单一预测方法在不同时刻预测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并且通过实例证明组合预测效果要优于单一预测方法。给水泵站的经济运行,主要是要求在不同的调度时段,对水泵进行合理搭配。一方面要求各运行水泵能发挥最大效率,且满足供水水量及水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同等出水量情况下运行时所消耗的电能最小。本文采用Lingo软件对改造前后的水泵机组工况进行求解。经对比分析,改造后的水泵组年费用降低18.21%。同时提出一种改进的经济评价模型,并在实际案例中得到应用,这为日后的水泵机组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评价方法。
郭霞[9](2010)在《基于VC和LINGO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很多地方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充分提高研究区供水网络系统中各蓄水工程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发了该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本研究模型建立的核心基础是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多目标规划理论。首先针对系统内各水库,水厂用户的调度规则和地理位置及其之间复杂的水力联系,为提高整个系统的计算效率,按照大系统分解理论将研究区大系统分为独立的四个小系统;然后针对水库防洪和兴利主要任务为目标,利用多目标规划分别建立四个子系统的水资源优化模型;求解模型的工具选取LINGO8.0数学规划软件,编译计算程序;采用由小系统到大系统的求解思路,逐步完成整个研究区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计算。其次综合考虑VC++、LINGO和EXCEL的优点,采用混合编程的方法实现简单易操作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用户打开系统,只需要输入数据或参数,然后点击“求解”,就得到整个系统的优化配置结果,其中包括不同阶段各水库对其供水目标的供水量以及水厂用户的水量满足情况等等。整个系统界面简单,操作容易,结果清晰。相对于传统的系统,本系统具有成本低、开发时间短、易于实现等优点。由于本系统是针对研究区专门设计的,因此只适用于该地区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但可以为其它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参考。本系统算法模型简单易懂,研究人员对模型或算法稍加改变,就可以运用于其它地区或其它研究对象。最后是全文的结语与展望。对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同时给出了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相关建议,为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依据。
高斌[10](2009)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供水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供水系统是保障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用水量不断增加,现有水资源量和供水系统已经不足以支撑城镇的发展,水问题日益成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规划建设城镇供水系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我国北方某市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城镇区域供水系统规划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当地水资源、供水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需水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结合新区实际情况,采用指标法预测新区2020年需水量。根据水资源现状利用情况,结合有关规划,预测2020年新区可用水资源量。在上述需水量预测和可供水水资源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与探讨,建立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求解得出相应结论。其次,对区域供水系统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利用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策略的Dijkstra算法对跨区输水干管的定线优化和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设费用模型、运行费用模型、其他费用模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供水水质可靠度,以费用最低和水质可靠为目标函数,建立区域供水系统规划数学模型。最后,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确定新区2020年城镇自来水需水量,结合新区实际情况,明确新区区域供水系统总体布局。以新区为例,采用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策略的Dijkstra算法对跨区输水干管的定线进行优化,并在跨区块输水干管定线的情况下对区域供水系统建立以年费用最低为目标的数学模型,以供需水量约束、技术约束、水质达标约束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数学模型,最后选取LINGO、MATLAB遗传算法对所建区域供水系统优化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西南水电站群的主要特点及调度运行现状 |
1.1.1 西南水电站群的主要特点 |
1.1.2 西南水电站群多电网负荷响应问题 |
1.1.3 西南水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多电网负荷响应下水电站群优化调度研究综述 |
1.2.2 梯级水电站群优化调度方法综述 |
1.2.3 水电厂内经济调度方法综述 |
1.2.4 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综述 |
1.3 本文聚焦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 |
1.3.1 电网负荷水平差异下的梯级水电站群多电网调峰问题 |
1.3.2 水力电力紧密耦合下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短期调度问题 |
1.3.3 大电网平台下跨流域水电站群协调优化调度问题 |
1.4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短期调度的分区搜索求解方法 |
2.1 引言 |
2.2 数学模型 |
2.2.1 目标函数 |
2.2.2 约束条件 |
2.3 分区搜索求解方法 |
2.3.1 耦合分区搜索策略的改进约束法 |
2.3.2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
2.3.3 总体求解流程 |
2.4 应用实例 |
2.4.1 工程背景 |
2.4.2 丰水期工程实例 |
2.4.3 枯水期工程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3 紧水力耦合梯级水电站群短期调度的多目标MILP模型 |
3.1 引言 |
3.2 数学模型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3 多目标MILP模型构建 |
3.3.1 电网调峰目标函数线性化 |
3.3.2 梯级水电站群非线性约束的线性化 |
3.3.3 改进的逼近理想点法构建多电网调峰目标函数 |
3.3.4 多目标MILP模型构建及求解流程 |
3.4 应用实例 |
3.4.1 工程背景 |
3.4.2 所提MILP模型的多目标求解结果 |
3.4.3 多电网调峰目标函数优化结果分析 |
3.4.4 梯级水电站调度结果及回水顶托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梯级水电站群多电网调峰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调度方法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梯级水电站群跨省送电约束 |
4.2.3 梯级水电站群及机组发电运行约束 |
4.3 求解方法和策略 |
4.3.1 机组复杂并网情况下的电站重构策略 |
4.3.2 水电最优出力过程的协调优化求解策略 |
4.3.3 基于目标规划的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 |
4.3.4 网间电力协调分配 |
4.3.5 总体求解流程 |
4.4 应用实例 |
4.4.1 工程背景 |
4.4.2 梯级水电站多电网调峰效果 |
4.4.3 梯级水电站机组组合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梯级水电站群中短期多目标跨省消纳模型及变尺度求解方法 |
5.1 引言 |
5.2 数学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水电站群跨省送电约束 |
5.2.3 水电站群中短期发电运行约束 |
5.3 求解方法 |
5.3.1 水电站群初步调度方案计算 |
5.3.2 水电站群中短期调度计划的协调求解框架 |
5.3.3 总体求解流程 |
5.4 实例分析 |
5.4.1 工程背景 |
5.4.2 电网受电结果分析 |
5.4.3 多电网送电水电站出力过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模式研究现状 |
1.2.2 中欧班列服务网络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复杂网络模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网络与组织模式分析 |
2.1 中欧班列运行基本格局 |
2.1.1 三大运输通道 |
2.1.2 四大边境口岸 |
2.2 中欧班列货源与运营现状分析 |
2.2.1 中欧班列货源分析 |
2.2.2 中欧班列运营现状分析 |
2.3 中欧班列国内段运输组织问题与对策分析 |
2.3.1 中欧班列国内段货物集结中心选取对策 |
2.3.2 去程班列服务网络设计优化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3 中欧班列国内段货物集结中心选取 |
3.1 货物集结中心选取方法概述 |
3.1.1 货物集结中心基本概念 |
3.1.2 货物集结中心选取影响因素 |
3.1.3 货物集结中心选取基本原则 |
3.2 复杂网络基础理论 |
3.2.1 复杂网络基本概念 |
3.2.2 复杂网络基本特性 |
3.2.3 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指标 |
3.3 构建运输网络及节点重要性指标 |
3.3.1 构建运输节点网络 |
3.3.2 城市节点重要性指标 |
3.4 节点重要性综合评估 |
3.5 城市节点综合排序 |
3.6 本章小结 |
4 中欧班列国内段服务网络设计优化研究 |
4.1 中欧班列去程班列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4.2 服务网络设计基础理论 |
4.2.1 服务网络基本概念 |
4.2.2 服务网络关键要素 |
4.2.3 服务网络模型分类 |
4.3 去程班列服务网络设计优化模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模型假设 |
4.3.3 模型构建 |
4.4 算例验证 |
4.4.1 算例设计 |
4.4.2 求解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集结中心选取结果 |
5.2 参数标定及数据准备 |
5.2.1 参数标定 |
5.2.2 数据准备 |
5.3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
5.3.1 求解准备 |
5.3.2 模型求解 |
5.3.3 结果分析 |
5.4 方法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回用现状特征分析及评价 |
2.1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特征分析 |
2.1.1 污水处理现状 |
2.1.2 再生水利用现状 |
2.1.3 再生水利用途径 |
2.2 再生水利用现状评价 |
2.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2.2.3 评价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内陆区典型城市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 |
3.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1.1 模型构建 |
3.1.2 模型检验 |
3.2 再生水利用供需潜力评估案例和指标的确定 |
3.2.1 评估对象的确定 |
3.2.2 评估指标的确定 |
3.3 现状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
3.4 系统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 |
3.4.1 短板驱动因素判别和参数调节 |
3.4.2 干预条件下的潜力评估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生态的再生水综合利用模式优化探究 |
4.1 西北内陆区再生水利用模式探讨 |
4.2 污水处理的技术优化 |
4.3 再生水配置的多阶段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
4.3.1 第一阶段优化模型 |
4.3.2 第二阶段优化模型 |
4.3.3 第三阶段优化模型 |
4.3.4 模型的实现 |
4.4 优化案例 |
4.4.1 研究案例城市概况 |
4.4.2 案例优化计算 |
4.4.3 案例优化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优缺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
1.2.1 主生产计划研究现状 |
1.2.2 集成生产计划研究现状 |
1.2.3 多目标生产计划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2 离散制造企业主生产计划及集成模型构建 |
2.1 离散制造企业概述 |
2.2 主生产计划的内涵及其运行参数 |
2.2.1 主生产计划的内涵 |
2.2.2 主生产计划的运行参数 |
2.3 企业资源计划体系局限性与研究进展 |
2.3.1 企业资源计划体系局限性 |
2.3.2 企业资源计划体系研究进展 |
2.4 集成生产计划模型构建 |
2.4.1 集成生产计划的概念模型 |
2.4.2 集成生产计划的过程模型 |
2.4.3 集成生产计划的制造清单模型 |
2.4.4 集成生产计划模型的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均衡生产的多目标主生产计划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模型构建 |
3.2.1 模型参数及假设 |
3.2.2 模型目标 |
3.2.3 模型约束 |
3.3 基于自动调节策略的遗传算法 |
3.3.1 染色体结构表达和初始化 |
3.3.2 遗传算子 |
3.3.3 染色体评价和选择 |
3.3.4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参数自动调节策略 |
3.3.5 整体框架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数据 |
3.4.2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3.4.3 算法自适应能力分析 |
3.4.4 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资源与物料双重约束的多目标主生产计划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参数及假设 |
4.2.2 模型目标 |
4.2.3 模型约束 |
4.3 基于对偶理论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1 粒子结构表达 |
4.3.2 粒子性能评估 |
4.3.3 对偶更新机制 |
4.3.4 自适应参数更新 |
4.3.5 整体框架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数据 |
4.4.2 算法参数设定 |
4.4.3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4.4.4 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多目标主生产计划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模型构建 |
5.2.1 不确定变量 |
5.2.2 模型参数及假设 |
5.2.3 模型目标 |
5.2.4 模型约束 |
5.3 集成模糊随机仿真的自适应多结构粒子群算法 |
5.3.1 粒子结构表达 |
5.3.2 基于模糊随机仿真的粒子性能评估 |
5.3.3 多结构的粒子更新机制 |
5.3.4 自适应变异和惯性权重改进方案 |
5.3.5 整体框架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数据 |
5.4.2 算法参数确定 |
5.4.3 实验结果分析 |
5.4.4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5.4.5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数据组织与管理 |
1.2.2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 |
1.2.3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模型与优化算法 |
1.2.4 文献评述及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及组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创新点 |
1.4.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研究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的问题 |
2.2.1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问题界定 |
2.2.2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问题描述 |
2.2.3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问题分析 |
2.3 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理论 |
2.3.1 时空数据模型 |
2.3.2 时空数据库系统 |
2.4 智能优化算法理论基础 |
2.4.1 粒子群算法 |
2.4.2 鸽群算法 |
2.4.3 狼群算法 |
2.4.4 量子进化算法 |
2.4.5 元胞自动机 |
2.5 算法的特点与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3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数据组织与管理 |
3.1 引言 |
3.2 生产计划数据源类型与特征 |
3.2.1 生产计划数据源类型 |
3.2.2 生产计划数据源特征 |
3.3 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 |
3.3.1 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的定义 |
3.3.2 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的时间粒度与空间位置 |
3.3.3 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的总体架构设计 |
3.3.4 4D信息模型的形成与模拟实现 |
3.4 4D生产计划信息模型与数学模型的关系 |
3.4.1 4D时空数据结构与开采对象变化存储 |
3.4.2 4D信息模型与数学模型的时间粒度关系 |
3.4.3 露天矿开采体时空位置变化过程 |
3.4.4 4D信息模型与生产计划模型的映射方法 |
3.5 4D生产计划数据组织与数据库优化管理 |
3.5.1 露天矿时空对象要素分类 |
3.5.2 露天矿时空对象数据获取方法 |
3.5.3 4D生产计划数据访问接口技术 |
3.5.4 4D生产计划时空数据库设计 |
3.5.5 4D生产计划时空数据库的优化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露天矿山企业长期生产计划问题建模与优化算法 |
4.1 引言 |
4.2 长期计划问题描述 |
4.2.1 长期计划问题概况 |
4.2.2 基本参数定义与变量说明 |
4.2.3 长期生产计划的编制条件 |
4.3 长期生产计划模型构建 |
4.3.1 块体的经济价值计算 |
4.3.2 目标函数 |
4.3.3 约束条件 |
4.4 算法设计与计划编制方法 |
4.4.1 长期生产计划混合优化算法 |
4.4.2 算法参数优化 |
4.4.3 长期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
4.4.4 价格和地质品位不确定性的处理策略 |
4.4.5 低品位矿石回收处理策略 |
4.4.6 长期生产计划模型优化流程 |
4.5 长期生产计划模型算例仿真计算 |
4.5.1 仿真算例概况与数据来源 |
4.5.2 仿真运行环境与参数设置 |
4.5.3 模型仿真运算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露天矿山企业短期生产计划问题建模与优化算法 |
5.1 引言 |
5.2 短期生产计划问题描述 |
5.2.1 短期生产计划问题概况 |
5.2.2 变量符号说明 |
5.2.3 短期生产计划的编制条件 |
5.3 短期生产计划模型建立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4 短期生产计划的优化算法与编制方法 |
5.4.1 短期生产计划的混合优化方法 |
5.4.2 算法参数优化 |
5.4.3 短期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
5.4.4 短期生产计划模型解算过程 |
5.5 短期生产计划模型算例仿真计算 |
5.5.1 开采台阶划分过程与数据来源 |
5.5.2 仿真运行环境与参数设置 |
5.5.3 仿真运算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露天矿山企业生产作业计划问题建模与优化算法 |
6.1 引言 |
6.2 生产作业计划问题描述 |
6.2.1 生产作业计划问题概况 |
6.2.2 参数说明与变量定义 |
6.2.3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条件 |
6.3 生产作业计划模型构建 |
6.3.1 目标函数 |
6.3.2 约束条件 |
6.4 优化算法设计与计划编制方法 |
6.4.1 生产作业计划优化算法 |
6.4.2 算法参数优化 |
6.4.3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策略 |
6.4.4 生产作业计划模型计算流程 |
6.5 生产作业计划模型算例仿真计算 |
6.5.1 采场概况与数据来源 |
6.5.2 仿真运行环境与参数设置 |
6.5.3 算例运行与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的工程应用与评价 |
7.1 引言 |
7.2 露天矿山企业生产概况 |
7.2.1 矿山地质区域概况 |
7.2.2 矿床地质信息模型与开采状况 |
7.3 4D矿床地质数据收集与处理 |
7.3.1 钻孔数据收集与处理 |
7.3.2 剖面数据收集与处理 |
7.3.3 采场测量验收数据收集与处理 |
7.4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数据组织 |
7.4.1 长期生产计划的数据来源 |
7.4.2 短期生产计划的数据来源 |
7.4.3 生产作业计划的数据来源 |
7.4.4 混合优化算法的参数设置 |
7.5 工程实例应用与仿真结果分析 |
7.5.1 长期生产计划的优化结果 |
7.5.2 短期生产计划的优化结果 |
7.5.3 生产作业计划的优化结果 |
7.6 露天矿山企业4D生产计划优化编制与评价 |
7.6.1 4D生产计划期内的块体分布效果 |
7.6.2 4D生产计划数据查询与编制效果 |
7.6.3 采场与台阶的模拟进尺效果 |
7.6.4 整体应用效果的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 |
7.7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附件1 露天矿山原有与现有财务净现值流量表 |
附件2 露天矿山原有与现有生产计划进度表 |
附件3 露天矿山原有生产计划的采剥生产总量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 |
1.2.1 管材研究进展 |
1.2.2 TRIZ研究进展 |
1.2.3 LINGO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TRIZ的新型给水管材优选方法 |
2.1 TRIZ介绍 |
2.2 基于TRIZ设计供水管网和优选新型给水管材的方法论 |
2.3 供水管网的抽象化系统建模 |
2.4 应用TRIZ求解供水管网设计及新型给水管材选型的实际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INGO和机器学习的新型给水管材优选布置方法 |
3.1 概述 |
3.2 基于LINGO的供水管网系统及新型给水管材布置优化方法 |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供水管网快速优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给水管材优选方法在天津市某供水管网改造项目的应用 |
4.1 项目背景介绍 |
4.2 基于TRIZ的供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及新型给水管材优选 |
4.3 基于LINGO的供水管网系统量化优化设计及新型给水管材的定量优化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
1.1.2 西南高比例水电电力市场特点 |
1.1.3 现阶段西南高比例水电电力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电力市场价格预测研究概述 |
1.2.2 水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策略研究概述 |
1.2.3 电网一体化调度研究概述 |
1.3 本文聚焦的关键问题 |
1.3.1 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市场出清价格预测问题 |
1.3.2 多重不确定性和复杂时空约束下的水电策略性交易问题 |
1.3.3 电力市场改革过渡时期电网调度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电力市场出清价格的改进灰色预测方法 |
2.1 传统灰色预测模型 |
2.2 改进的区间灰色预测模型 |
2.2.1 数据预处理策略 |
2.2.2 改进的模型参数识别方法 |
2.2.3 出清电价区间预测 |
2.2.4 改进的区间白化方法 |
2.2.5 IGM(O,N)模型实现流程 |
2.3 模型评价 |
2.3.1 灰色预测后验差检验 |
2.3.2 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 |
2.3.3 模型预测性能显着性检验 |
2.4 工程实例 |
2.4.1 云南省电力市场 |
2.4.2 出清电价影响因素分析 |
2.4.3 模型数据预处理 |
2.5 应用结果分析 |
2.5.1 模型预测效果 |
2.5.2 模型鲁棒性分析 |
2.5.3 多预测模型结果对比 |
2.5.4 MDM检验模型预测性能 |
2.6 本章小结 3 梯级水电面向省内和外送市场的组合交易优化方法 |
3.1 省内和外送市场组合电价场景描述 |
3.1.1 基于Copula理论的市场组合电价场景生成 |
3.1.2 组合电价场景缩减 |
3.2 组合交易策略优化模型 |
3.3 模型求解 |
3.4 实例分析 |
3.4.1 工程背景 |
3.4.2 组合电价场景生成 |
3.4.3 模型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4 多利益主体水电市场竞争的随机博弈分析方法 |
4.1 多主体交易策略优化模型 |
4.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1.2 非合作博弈SSDP模型 |
4.1.3 合作博弈SSDP模型 |
4.2 模型求解 |
4.2.1 非合作博弈SSDP模型求解 |
4.2.2 合作博弈SSDP模型求解 |
4.3 应用实例 |
4.3.1 工程背景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5 考虑市场交易计划的过渡期电网多目标协调优化调度方法 |
5.1 市场过渡期电网多目标调度模型 |
5.1.1 目标函数 |
5.1.2 约束条件 |
5.2 模型求解 |
5.2.1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的二次规划方法 |
5.2.2 机组组合确定方法 |
5.2.3 多目标函数转化及约束处理 |
5.2.4 可行初始种群的启发式构造策略 |
5.2.5 自适应改进粒子群算法 |
5.3 算例分析 |
5.3.1 仿真测试系统描述 |
5.3.2 模型与方法应用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给水泵站优化调度的研究现状 |
1.2.1 用水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给水泵站优化调度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ARMA模型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2.1 BP神经网络 |
2.1.1 BP神经网络概述 |
2.1.2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
2.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2.2.1 遗传算法概述 |
2.2.2 遗传算法的求解过程 |
2.2.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2.3 ARMA模型建立的理论及依据 |
2.3.1 ARMA模型的基本形式 |
2.3.2 ARMA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水量变化规律分析 |
3.1 供水概况 |
3.2 J市用水规律分析 |
3.2.1 影响用水量的因素 |
3.2.2 节假日对用水量的影响 |
3.2.3 季节对用水量的影响 |
3.2.4 时用水量变化规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用水量的预测 |
4.1 城市用水量预测的理论基础 |
4.1.1 城市用水量的研究思路 |
4.1.2 基于IOWGA算子的组合预测方法 |
4.2 用水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1 ARMA预测模型及实例预测 |
4.2.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及实例 |
4.2.3 组合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泵的优化运行 |
5.1 给水泵站的优化运行 |
5.1.1 水泵的选型 |
5.1.2 水泵的节能运行 |
5.1.3 经济分析 |
5.2 给水泵站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及求解 |
5.2.1 水泵性能曲线 |
5.2.2 泵站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
5.2.3 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 |
5.3 工程实例 |
5.3.1 工程概况 |
5.3.2 给水泵站实际运行工况 |
5.3.3 给水泵站的改造 |
5.3.4 经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 |
1.4 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研究基本思路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状 |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2.1.2 气象水文 |
2.1.3 水文地质 |
2.1.4 社会经济 |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则 |
2.3 水资源优化配置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3.1 系统划分 |
3.2 供需关系分析 |
3.3 本系统优化调度原则 |
3.4 系统优化配置模型 |
3.5 模型求解 |
3.5.1 求解思想 |
3.5.2 参数选取 |
3.5.3 求解步骤 |
3.5.4 求解工具 |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实现 |
4.1 VC++概述 |
4.2 EXCEL 的数据处理功能 |
4.3 LINGO 与EXCEL 之间的数据传递 |
4.4 LINGO 与VC 的混合编程 |
4.5 VC 与EXCEL 的混合编程 |
4.6 系统的应用界面 |
4.7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 |
1.2.2 区域供水系统规划 |
1.3 该领域现存主要问题 |
1.3.1 水资源优化配置 |
1.3.2 区域供水系统规划优化 |
1.4 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资源及供水现状分析 |
2.1 新区基本概况 |
2.2 水资源现状 |
2.2.1 地表水 |
2.2.2 地下水 |
2.2.3 其他水源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4 供水设施现状 |
2.5 现状水资源利用及供水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 |
3.1 新区规划概述 |
3.2 用水区块划分 |
3.3 需水量分类 |
3.4 需水量预测方法确定 |
3.4.1 需水量预测方法概述 |
3.4.2 需水量预测方法确定 |
3.5 需水量预测 |
3.5.1 城镇需水量 |
3.5.2 城镇以外区域需水量 |
3.5.3 需水总量 |
3.6 可用水资源量预测 |
3.6.1 地表水 |
3.6.2 地下水 |
3.6.3 其他水源 |
3.6.4 可用水资源总量 |
3.7 水资源优化配置 |
3.7.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种基本理论模式 |
3.7.2 配置原则及方法 |
3.7.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
3.7.4 供需平衡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供水系统 |
4.1 区域供水系统组成 |
4.2 区域供水系统供水方式与供水规模 |
4.2.1 区域供水方式 |
4.2.2 直接供水的水厂经济规模 |
4.2.3 水厂延伸供水的经济规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供水规划数学模型 |
5.1 模型建立原则 |
5.2 费用模型 |
5.2.1 费用模型概述 |
5.2.2 费用模型形式与变量的选择 |
5.2.3 水厂费用模型的选择 |
5.2.4 供水管网费用模型的选择 |
5.2.5 费用资料的选取 |
5.2.6 费用模型的建立 |
5.3 区域供水规划数学模型 |
5.3.1 跨区输水干管定线优化 |
5.3.2 区域供水系统多目标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供水系统规划实例研究 |
6.1 新区城镇自来水需水量 |
6.1.1 新区城镇需水量 |
6.1.2 供水分区划分 |
6.1.3 新区城镇自来水需水量 |
6.2 供水系统总体布局 |
6.2.1 新区供水模式 |
6.2.2 新区水厂布局 |
6.3 跨区输水干管定线优化 |
6.4 区域供水系统优化 |
6.4.1 数学模型 |
6.4.2 模型解法 |
6.4.3 实例考核 |
6.4.4 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公司名称: 开丰娱乐-开丰五金配件机电公司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