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十年来从无到有、量质齐升,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为科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十年来从无到有、量质齐升,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

  为科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3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地面主课堂仍然设在中国科技馆。演示科学实验、回答提问,近1个小时的“天宫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从2010年的3.27%上升到2020年的10.5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一头连着科技工作者,一头连着社会公众,科普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科普的重要载体,现代科技馆体系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各类科技馆协同发展,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手摇发电机、电流控制的“铁钉桥”、演示自动变速箱的齿轮……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新星小学学生安军走近科普展品,仔细观看。

  两年前,流动的科普大篷车首次开进这座山村小学。科普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展品,带领他们做科学实验,与科技相遇,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将“科技馆”搬到车上,科普大篷车走进边远山区、田间地头播撒科学的种子——这是过去十年间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不断发展的缩影。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加大优质科普产品供给,促进科普的公益普惠,2012年,中国科协启动建设集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于一体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十年奋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呈现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各级科技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实体科技馆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分布更均衡。2012年,全国达标实体科技馆有118座,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08座。其中,西部地区科技馆数量占比明显上升,由2016年的25.40%上升为2021年的36.52%,全国科技馆地区性分布不均进一步改善。

  ——流动科普设施开拓发展,科普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乡村。立足县域,十年来流动科技馆项目累计配发612套,巡展4944站,将科学教育资源送达29个省份1888个县市,实现“应服尽服”目标;科普大篷车立足乡镇,累计配发1251辆,开展活动24.9万次,有效发挥了“科普轻骑兵”的独特作用。

  ——启动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拓宽科普服务阵地。十年来,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1112座,其中社会捐资建设143座。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中,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率达90%,填补科普服务从城镇到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空白。

  ——发展数字科技馆,打造“云”上科普盛宴。十年来,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库建设规模初显,网站资源总量超过17TB,年均增速超100%,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达515万次。数字化科学传播公众服务综合体系逐渐形成,服务1500余万用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体会科技馆的魅力。

  “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农村,从场馆展厅到田间地头,从活动现场到网络云端,现代科技馆体系有效促进了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普惠,公众对科技馆科普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表示。

  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开创新时代科普工作新局面

  2012年起,重庆科技馆探索科技馆与学校结合共建之路,依托科技馆展品,以学校科普需求为出发点,研发课程体系。

  重庆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开宇介绍,馆校合作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签约合作25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实践课程近7400课时,惠及32万余名中小学生。

  十年来,许多科技馆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开创新时代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更高质量,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能力日臻完善。

  十年来,各地科普场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在科普资源的供给内容、形式、手段上推陈出新。中国科技馆建设自主品牌《皮皮的火星梦》大型科普剧,制作国内首部航天题材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丰富科普影视产品供给。

  以建设北京科学中心为契机,北京市科协打造“1+16+N”发展体系,全面推动“科技馆之城”建设;牵头整合社会优质科普资源,福建省科技馆开展各级总分馆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综合+专业”的科技馆建设模式。

  ——突出价值引领,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日益显现。

  坚持“四个面向”,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对科技前沿、生命健康等领域知识的普及,集中展示国家重大科技成就。近年来,围绕航天、深海、核电、高铁、5G、人工智能等科技热点,持续推出各类科普资源。

  响应国家重大活动,一个个精彩展览让公众领略国家建设成就;以“双进”服务“双减”,科技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走进校园,师生走进科技馆体验特色科学教育。

  ——拓展交流渠道,服务科技文化交往价值日渐凸显。

  2017年9月,中国科技馆“中国古代科技展”赴希腊雅典展出,被纳入“2017中国希腊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年”框架内重要活动,得到当地广泛关注。

  两个月后,中国科技馆举办“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这是中国科技馆首次采取“展览互换”的形式引进国外优秀展览。以科技展览为媒,民间交流增进了中希两国的友谊。

  殷皓介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是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始终坚持的使命。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流动科技馆项目自2018年起陆续赴缅甸、柬埔寨、俄罗斯开展国际巡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代科技馆体系将展现新作为

  回首十年,从以实体科技馆为主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从以服务城市居民为主到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从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中国特色愈发鲜明。

  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馆免费开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持续增长,从2015年启动时的3.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8.47亿元。十年来,中央财政经费累计投入15.66亿元,极大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型科技馆经费困难状况,促进欠发达地区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

  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成绩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各级科协组织的协作下,科技馆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辅的发展模式,集中调配人、财、物等资源,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今年9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面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展现新担当,需要现代科技馆体系展现新作为。

  现代科技馆体系行稳致远,需要践行6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正确方向;坚持价值引领,助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坚持服务中心,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开放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普新生态;坚持交流互鉴,扩大国际科普合作“朋友圈”。

  现代科技馆体系将打造支撑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的阵地,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昂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