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申请|海外篇

前几天有个家长付费咨询关于博士申请的问题,几天未登录没有看到,希望这位家长能够看到今天的帖子。

首先介绍一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专业,外应在国内院校比较尴尬,大部分国内高校没有外应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本科主要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方向:文学、语言学和翻译。选择语言学方向的学生可以继续深读外应的硕士或者博士。而国外的学科设置(英语国家)也基本上在英语系,以我所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外应隶属于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有三个主要方向:语言学、文学和戏剧研究。

其次,对于自己的定位要清晰。英语在国内属于外语学习,但是在英语国家属于母语。能进“英语系”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学或者文字素养比较高的。想象一下国内中文系的学生,虽然不是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但绝对比其他专业的人对语言或者文学更有热忱。我收到很多学生的咨询,甚至一些本科生向我表达了读博或者直博的强烈愿望,对此我持保守态度。

以上这些只想说明外应的申请难度或者直博的难度非常大。以我硕士学校北京大学为例,我的前辈和同辈们(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在研究生阶段申请过直博,但是目前没有直博成功的案例,后来一些人选择了工作,一些人在国外继续深造。国内外应的博士点非常少,竞争激烈,我2013年入学的时候,有一个李老师(南方某高校副教授)和我们一起上课,他就是想读北大的博士,提前几年来北大访学和蹭课,后来终于在2017年上岸。李老师专业素养过硬,学术成果丰硕,主要因为二外分数不过线,数年奋战未果。像李老师这样有钱有闲有知识有决心有毅力的人还要“多年媳妇熬成婆”,更何况肚子里墨水不多的我们?

对于语言学专业来说,每年应届博士招生一般3个左右,实际情况可能更少,据我的了解,北大外院语言学博士招生每年一般1-2个应届,还有1个名额留给定向或者委培;新加坡国立大学3个名额,1个会留给本国人或者PR,剩余两个名额还要平衡国籍和族裔,加上2016年之后MOE缩减奖学金,每年实际入学人数基本上在1个左右。有热情有目标是好事,但是要实现目标需要脚踏实地。申请国外博士可能相对来说更“简单”一点,毕竟大家一起海投海选,如何在全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要耐心规划。下面简单说几点申请的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有读博的决心、持之以恒的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用总想着读完博士之后能够进高校,轻松挣钱还有寒暑假,其实没这样的好事(关于就业以后可以再写一篇)。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四到五年没有拿到学位,是否还能继续?每年新生入学,我总是劝大家保养身体,调整心态。我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各种问题非常多,身体、心理、金钱、人际关系等等,毕竟这个专业决定了我们无法大富大贵,只是解决温饱而已。

2. 扎实的基础。很多国内学生的语言学基础是很薄弱的,甚至达不到国外学生通识课的水平。建议大家一定要把《语言学概论》或者《语言学教程》吃透,我现在还时常翻阅教材,总会有新的体会。很多人觉得,我搞语用学就不用看句法的东西了吧?虽然博士要求专且精,但是如果语言学基础不牢,在后面的科研之路会愈发艰难。

3. 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关于研究方向的选择,有一个非常笨的方法,就是每门课都上一遍。在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羞于启齿的,但是不要不懂装懂,用一些fancy的词汇包装自己。我曾经选修了语言所和其他学院语言学相关的所有课程,也搞了很多现在并不在做的研究,一一排除之后才能选择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条件上课,那就把各个方向的经典著作拿出来读一读,总能排除掉不喜欢的,留下自己喜欢的。

4. Research Proposal十分重要。与国外导师套磁的时候一定要精准,精准有两个衡量维度,一是研究方向一致,二是研究话题类似或者可延展。比如,目标导师是做语用学的,自己是做音系学的,虽然有interface之类的研究,但是还是有些南辕北辙。即使目标导师和自己都是做语用学的,但是目标导师做医疗话语,自己做语言学习或者广告研究,这样在话题方面重合度较低,申请几率不会太大。大家千万不要抱着选妃的心态选导师,选妃心态是指把自己的简历或者RP甩给导师,证明自己多么优秀,然后从导师堆里挑导师。现实情况是,导师每年会收到太多的套磁邮件和申请,有的甚至都懒得回复,只有学生展示出自己优秀且和导师十分匹配才有机会让导师多看两眼。每年甚至几年只有一个博士名额,导师是不会浪费或者给自己找麻烦的。

5. 如何写一篇合格的RP?这个问题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在这里只说一点。国内的研究通常喜欢宏大有意义的,但是国外比较喜欢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然后深入挖掘。RP在博士申请中的作用几乎是压倒性的,要向导师展示自己有能力有潜力,能给导师的研究注入新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不要把自己当做学生,指望导师教自己,要把自己当成独立的研究者,能为导师的学术研究增砖加瓦。

6. 其他相关的问题:

(1)国外的学校看不看985、211的title?--看也不看,如果本身研究素质过硬,学校不太卡title;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毕竟外国人除了北大清华之外,对于其他高校的细致划分并不是很了解。

(2)需不需有发表?--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没有意义,答案非常明显。在准备阶段,少发问多发表;如果已经到了申请阶段,纠结有没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除了增加焦虑。有的话,就大方给导师或者学校展示,没有的话就多聊聊自己的RP或者硕士论文,扬长避短。总纠结于无法改变的事,徒增烦恼。

(3)需不需要实习?如果有和教学相关的实习的话,可以提一提,毕竟能证明自己能做助教,增加奖学金申请或者补贴的几率。至于其他的,比如我之前在环保部实习,做的和专业无关,没必要提。博士项目都是以研究为导向的,看中的是研究潜质,不是工作经历。

(4)绩点和语言成绩是否要求很高?绩点已经无需纠结了,无法改变了,能过学校的基本线就行。但是语言成绩一定要刷高。理工科雅思可能要求6-6.5,英语专业一般都是7.5以上,小分还有额外要求,托福同理,多刷几次即可。

(5)除了常规材料外,语言学专业申请还要额外提交writing sample,这和RP,PS都不同,是要能体现自己写作能力的材料。我当时有一篇国外发表,直接拿去用了;没有的可以考虑其他材料,比如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等,但是最好不要和RP重合度过高。

最后说点申请的具体步骤,申请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准备好成绩单、简历、大致的RP。把目标导师的信息全部汇总,至少要选择10个以上,然后逐一筛选,列出优先级。之后选择最感兴趣的2-3位导师套磁,发材料,看导师回复。不是每个导师都会有名额,那些直接拒绝的不用考虑,官方回复让网申的可以试一试,回复特别热情的重点关注。网申和寄材料按轮次,一般5个学校总会有半数学校能给面试的机会。不建议大家过分海投,时间精力都有限,在完成硕士论文的前提下搞完相似的两个RP已经非常厉害了。申请季时间非常紧迫,语言成绩最好早早考完,以免耽误后续申请。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钱,CSC大部分只能cover生活费,文科申请也比较难。目标学校全奖更加困难,大概率会拿到无奖offer,博士按照四年计算,学费和生活费也要几十万,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要因为期望过高而失望,也不要中途因为钱的问题焦头烂额。读博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生苦短,开心就好。

Best wishes

Lorna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