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翻看世界地图,看到保加利亚时无意瞥见伊斯坦布尔,惊奇地发现并无首都的标志。我本以为是地图出错了,翻看土耳其全图才发现其首都是安卡拉,由此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的错误,同时也重新回想起原来就曾经有过的疑问:为什么有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该国第一大城市呢?比如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等。当然也有很多国家的首都是其第一大城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睡前刷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很不错,特意来答一发。
题主所发现的这个问题,即某国最大城市不一定是该国首都的问题,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相反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有题主所说的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还有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我ID里面那个人名字命名的华盛顿(笑。等等。反面的例子则比如东京、巴黎、伦敦等等。
下面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产生以及由来。二战以来,世界与之前几十年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冷战、世界格局的变化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很多国家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自身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地理书上举例的巴西利亚的建设就是一例。巴西原本的首都和第二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给原本就不发达的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且考虑到振兴西部经济以及建设政治中心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巴西政府最终决定将首都由沿海地区的里约迁往内陆巴西高原的巴西利亚。(高中地理抛下多年,凭记忆答,有谬误敬请指出)
其次就是国家安全问题。拉美、非洲、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经是殖民地,比如曾经非洲的象牙海岸、黄金海岸等等。而为了满足殖民者对于便利的交通运输的需要,很多国家最大的城市都是沿海的港口城市。在它们摆脱了殖民统治独立之后,这些大城市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首都。比如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了迁都。
最后举几个关于首都的有趣的例子吧。南非有三个首都,分别是立法首都开普敦,行政首都茨瓦内、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根据以色列法律规定,以色列的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是耶路撒冷,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争议,大多数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国家都把驻外机构设在特拉维夫。
高中比较喜欢地理,一时触景生情,有些啰嗦,各位看官莫怪,呵呵。
首都,在现代政治定义上,通常是指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中心。在政权更迭的历史上,占领经济中心就意味着控制了政治权利,因此大部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往往是重合的,如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但仍有很多国家第一大城市并非其首都,而是选择了小城市作为首都政治中心,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伦敦国会大厦
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中心通常能使得首都城市获得快速的发展,这样的城市很容易发展成“首位城市”。如法国巴黎截止2016年的1100万人口数量是第二大城市马赛163万的6倍,泰国首都曼谷与第二大城市清迈的人口数量差距更是达到了8倍。
还有比法国更典型的么
然而有些国家,却在竭力避免首都的首位城市效应,甚至不惜将首都从大城市迁出。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看看那些不是大城市的首都。
美利坚
美国是有小城市首都国家的代表。
截至2016年,华盛顿市区面积177平方公里,人口为68.1万。而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都市圈,总人口在2014年以前就已经超过了2000万。纽约还坐拥联合国总部,在外交网络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为何最终却没有成为首都呢?
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
故事还要从美国建国的时代说起。
美国自1776年在费城签署《独立宣言》以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设立中央联邦政府,首都也就没有设定的必要。随着1789年联邦政府正式成立,首都的确定才被提上了议程。
起草委员会向国会提交独立宣言的文件
此时,美国仅有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两个内蒙古,人口更是稀少。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新生国家里,南北两方就已经对首都选址持有了不同的意见。
此时欧洲列强仍虎视眈眈
北美新生政权内部尚有分歧
北方议员主张将首都定为纽约,或是独立宣言的签署地费城,这两个城市也是十年内国会举行次数最多的地方,有作为首都的正当性。而南方议员却坚持将首都设置在南方。但是当时的南方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城市化还没有展开,并没有可以作为首都的大城市。
然而南方人在独立战争中贡献良多,南方主打的第一产业也是当时美国最重要的创汇手段,南方人的意见是北方精英不能轻易忽略的。更何况在当时刚刚独立的情势下,要是不照顾南方人的情绪,他们的亲英情绪很可能直接导致新生美国的分裂。
相比北部这些美国名城
东海岸南部州的城市
名气和规模都小得多
为了解决首都选址的问题,南北双方各自让步,最终决定在南北方之间的过渡地带规划一个新城市作为首都。
美国的三位开国元勋之一,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美国宪法之父、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以及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一次晚餐中初步规划为面积约259km2的一个菱形区域。
由“国父”华盛顿最终将具体位置敲定在南北方的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并为纪念哥伦布(Columbus)而将其命名为“哥伦比亚”(Columbia)。
波托马克河畔的华盛顿DC
华盛顿逝世后,为纪念这位美国首任总统,国会才决定将城市命名为华盛顿市。
除了政治上的博弈之外,美国首都选择重新规划一个城市,也有其军事上的考虑。
虽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合法地取得了独立权,但这个新兴国家仍然忌惮大西洋对岸曾经的宗主国英国强大的海军震慑,若是将首都定在如纽约这样的港口城市,美国人必须时刻提防着不列颠人的卷土重来。
虽然打赢了英军但是还是害怕呀
图为英国将军查理斯于约克镇投降
在之后的战争中
当时的白宫确实也被烧了
而且尽管我们认为华盛顿是一个小城市,但这只是相对于其国内的纽约、洛杉矶,或是其他国家的首都如北京、东京而言。华盛顿在如今的美国国内至少也能算上一个“二线城市”,拥有排名前二十的总人口和全美最高的人均收入。可以说,除去政治中心的地位,首都还是一个美国人民喜爱的宜居城市。
大洋洲和南美地区
同为英国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在美国独立后的1788年才第一次升起英国的国旗,而正式取得独立地位则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20世纪。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第一部宪法正式生效,一个合适的首都亟需人们确定。
英国能隔这么远统治澳大利亚
主要也是因为澳洲
人口少而分散,且海军弱小
当时的澳大利亚拥有两个可以被选定为首都的大城市,分别是属于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和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然而两个州为了争夺首都僵持不下,近十年的讨论也没有得到定论。
可选择范围其实也不大
最终,联邦政府决定,在距悉尼238公里,距墨尔本507公里的空地,也就是如今的堪培拉市,新建一个能够作为首都的城市。1912年,联邦政府举行了一次城市设计大赛,来自美国的设计师格里芬的作品从137个版本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首都建设的模板。
沃尔特·伯利格里芬
新城市的取名“堪培拉”源自澳大利亚土著语,意为“汇合之地”,也正与其首都的身份吻合。
还真是“汇合之地”
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堪培拉,重新规划出一个新城市作为首都的方案,至少能使这个城市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受益匪浅。
华盛顿和堪培拉都是以首都目的来建设城市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加上没有引入工业产业,注重城市绿地建设,因此都被誉为“花园城市”的典范。
堪培拉是一座空荡荡的城市
中央大道周边
就是全部的政治建筑景点了
不过作为政治中心,城市规划也必须让位于其政治职能,因此容易忽略其城市的其他基本职能。华盛顿更是由于其基于马车行驶规划的交通被视为交通条件最差的城市。
但或许这也是城市能更好行使其政治职能的另一种方式。
而同为国土面积巨大国家的巴西,新首都却不同于华盛顿和堪培拉仅仅满足于首都功能。1960年巴西将首都从沿海的发达城市里约热内卢前往内陆高原地区的巴西利亚,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发挥首都的聚集效应,从而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
巴西很巨大
灯光却并不多
在巴西历史上,历史名城萨尔瓦多和大城市里约都曾作为其首都,但自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取得独立之后,许多有识之士都主张在巴西中央高地规划一座新城作为首都,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更有避免受来自海上侵犯的国防要求。
然而在各股政治力量的较量中,迁都的计划长期搁浅。
葡萄牙人虽然在南美打下了大大的国土
但是主要城市和人口基本还是在沿海
20世纪40年代,地理上避开“二战”烽火的南美诸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主义”也在巴西确定了经济理论的主流思想地位。
发展主义观点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有所不同,但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极,能十分有利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巴西的经济重心显然全部集中于沿海地区,要发展内陆经济民生就必须设法在内陆人工建设一座大城市。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
由于巨大的地盾
巴西沿海城市密集与狭窄的沿海地带
很难向内陆辐射
1955年年底,高举“发展主义旗帜”的库比契克当选巴西总统,重申了迁都的必要性,并组建了“迁都委员会”,仅耗时不到四年,就在巴西高原拔地而起了一座新首都。
这座新首都在政治上很好地履行了从里约承接来的基本职能,在文化上则凭借创造性的城市规划和精美的城市建筑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人类文化遗产”。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巴西利亚在经济上的成就:巴西内陆经济被带动起来,形成以农牧业、采矿业为主要产业的中部经济区,实现了国家发展中心向内陆转移的目标。
这就是巴西利亚
一座人工首都
这样人工规划的首都也有其问题。尽管政治中心的存在有力地提振了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但同时也付出了运输成本高、人员流动不便利的代价。
但首都的选择,往往还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导,经济因素常被放在次要的地位,这些代价也有偿付的意义。
其他地区的小首都
除此之外,相似的例子还有加拿大、印度和缅甸等。
加拿大由于要权衡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利益,而定都渥太华;印度则是在独立后在原首都德里附近新建新德里,以避免几个大城市产业过分集中和城市职能的过分叠加;缅甸于2005年将首都从仰光迁至内比都,传言称是为了防止美国的袭击,也有人认为是缅甸希望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非洲亦有国家正在制定重新定都计划。
紧挨魁北克省(法语区)的渥太华
总之,政治因素,往往是选择首都的首要考虑因素。
再次纵观这些奇怪的首都,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拒绝将首都设置在国内第一大城市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非欧洲国家。在殖民时代的世界版图里,它们是相对于欧洲核心地位的边缘地区。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正是这些国家打破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手段。
各大殖民帝国在20世纪初的版图
苏联可以视为俄国的变相殖民地
这些国家通常是殖民时期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得到发展的大城市往往也是由于在殖民时期扮演“殖民首都”从而与宗主国连接而获得的发展。当这些国家取得独立后,这类大城市仍是与核心地区直接相连的港口,是“边缘化”的产物,很可能会像“排水口”一样吸走边缘地区的财富。
虽然国家第一大城市并不是首都,但新首都的建立,意味着这些年轻的独立国家能够借此动员一片新领土,从而有能力在世界经济中自主竞争。
参考文献:
[1]周定国. 澳大利亚国名及首都名称的由来[J]. 地理教学, 2004(4):5-6.
[2]朱安远. 美国概况及美国首都变迁史(中)[J]. 中国市场, 2014(14):122-126.
[3]莫振银. 美国首都变迁始末[J]. 语言教育, 1993(6):5-7.
[4]范和生, 唐惠敏. 社会发展战略:巴西迁都引发的思考[J]. 拉丁美洲研究, 2015, 37(6):35-39.
[5]科林·弗林特,皮特·泰勒. 政治地理学[M]. 商务印书馆, 2016.
我觉得是因为首都选址首先考虑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不过政治因素也分好多种:
1、制度原因,主要是联邦制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等,这些国家考虑到各政治实体之间的平衡问题,有时不会选择第一大城市作为首都。
2、地理原因,第一大城市偏居一隅的,如巴西,尼日利亚,坦桑尼亚,新西兰,缅甸,哈萨克斯坦等,这些国家为了方便管辖各地区,首都经常会靠近地理中心(以上所有国家都曾迁都)。
3、军事原因,如中国,土耳其,考虑到首都的安全问题,并没有选择第一大城市作为首都。当然北京作为首都还有历史原因。
这个维基页面有详细介绍:
Countries whose capital is not their largest city
@孙绿 的答案写得很好,可惜前提错误。
事实上,小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容易重合,而大国往往不容易。
那么,什么是大国呢?
1.俄罗斯 - 17,075,200
2.加拿大 - 9,984,670
3.中国 - 9,634,057
4.美国 - 9,372,615
5.巴西 - 8,511,965
6.澳大利亚 - 7,686,850
7.印度 - 2,981,900
8.阿根廷 - 2,766,890
9.哈萨克斯坦 - 2,727,300
10.阿尔及利亚 - 2,381,741
以上是世界领土面积前十的国家排名。在这十个国家当中,只有俄罗斯、阿根廷和阿尔及利亚这三个国家的首都和经济中心重合。
从领土面积上讲,从第七名的印度开始领土相较前一名有了断崖式的下跌,而前六名中只有俄罗斯的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是重合的,这其中还有前苏联的历史原因,才凸现了莫斯科这样一个巨无霸的存在,而在冷战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圣彼得堡才是苏联和沙皇俄国最大的城市。
所以,如果没有把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拆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领土面积不够大。
“领土面积大就能为所欲为啊?!”
“sorry,领土面积大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主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原因等方面考量。
就拿近代土鸡来说,凯末尔帕夏·阿塔图尔克要尽力消除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以及加强战略纵深(君士坦丁堡离希腊边境太近),选择在小亚细亚中部的安卡拉建都(安卡拉在奥斯曼帝国灭亡前就是大国民议会的举办地了)
我国则是尊重历史传统,选择辽、金、元、明、清五朝建都的北京为首都,便于有效管理全国。
还有三哥的例子:德里自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以来长期就是统治中心,连房龙都说过“谁拿下了德里谁就能够成为南亚地区的主人”,可见其地缘、战略地位非孟买、加尔各答所能比拟的。(尽管德里的战略纵深也不怎么样)
哈萨克的例子:原首都阿拉木图战略纵深小(离我国和吉尔吉斯的边境太近),是哈萨克人聚居区,纳总统为了更好“辐射全国”,选择迁都阿斯塔纳(努尔苏丹),便于控制北部俄族聚居区。
公司名称: 开丰娱乐-开丰五金配件机电公司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